破圈丨传统行业转型难?装置艺术来破局!
装置艺术,是当代艺术的活跃分支,正从边缘走向主流,或出现在安静的艺术馆,或是繁忙的街头,挑战我们对艺术的传统理解。
它跨越媒介和形式,融合材料、技术,创造出全新的感官体验。这种艺术的兴起,是对旧有艺术形式的颠覆,也是对表达方式的探索。
随着审美和技术的发展,装置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,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。几十年间,装置艺术已从反传统的艺术行为演变为全球广泛认可的艺术形式,影响着城市文化和公共生活,也改变了我们体验城市空间的方式。
以反艺术之名
在1913年,马赛尔·杜尚(Marcel Duchamp)将一个带前叉的旧自行车轮安装在一个圆凳上,由此诞生了被广泛认定的全球首件装置艺术作品。
他的另一项著名作品是《泉》,一个签着自己大名的工厂制造的小便池,被他送去艺术参展,令策展人员云里雾里。对此他也解释:“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,来自人民,服务于大众,这就是我的参展作品。”
于是,这种“现成品”的概念,以反艺术的名义首次进入了公众视野。
马塞尔·杜尚(Marcel Duchamp)的《泉》
20世纪60年代,随着波普艺术、新达达、激浪派、等多元化流派的涌现,装置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西方的年轻艺术家们将反叛精神从政治延伸至艺术领域,他们不受拘束地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材料,推动了装置艺术这一门类的形成与发展。
安迪·沃霍尔(安迪·沃霍尔),《银云》
装置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,它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,更通过听、触甚至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官互动,让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,因而逐渐赢得了艺术家和公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。
Paul Cocksedge的作品《Bourrasque》
在群氓之中,一位愤世嫉俗且具有先见之明的艺术家发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,并在众多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,直到它最终被承认。
打破边界,野蛮生长
装置艺术最初在室内空间中诞生并展示,当它延伸至户外时,便常常被归类为“公共艺术”或“大地艺术”。
随着科技进步,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,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材料不断更新,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。
装置艺术不受传统分类的束缚,它自由地融合了各种艺术手法,任何固定的分类对于它而言都显得过于狭隘。
Lita Albuquerque的作品《Stellar Axis》
装置艺术通过不断探索和更新使用的材料与技术,拓宽了其表现的广度、深度和强度。
Anthony Howe的风力驱动的动力学装置
例如,Anthony Howe的动力学雕塑,利用风力驱动,将静态的雕塑转化为动态的生命形态。这些复杂的作品在风的吹拂下,数百个小零件逐渐展开,宛如花朵般绚烂绽放。
兰登国际(Random International)艺术团队的实验性装置《雨屋》
艺术团体兰登国际的《雨屋》则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装置艺术案例。
这件作品自2012年在伦敦巴比肯中心首次展出,后在20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,并从2015年开始在亚洲各地巡回展出,成为了吸引众多观众并引发社交媒体热议的现象级艺术事件。
《雨屋》通过3D追踪摄影机定位参观者的位置,智能控制水流,创造出人在雨中行走却不被淋湿的神奇体验。
融入城市空间
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·埃利亚松(Olafur Eliasson)是装置艺术界的领军人物,他认为,艺术作品能够唤起观众难以言喻的情感,艺术本质上是对观众开放的。
当观众在艺术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和探索时,艺术本身也在倾听他们的声音。
奥拉维尔·埃利亚松(Olafur Eliasson)的作品《气候项目》
装置艺术的领域不局限于画廊、美术馆或博物馆,它同样可以在私人空间、酒店、机场乃至广场、公园、荒原、沙漠和海滩等户外空间中存在。
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使其关注的议题超越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,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公共问题,它从公共文化中汲取灵感,并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回馈和丰富公共文化。
Paul Cocksedge 的作品《请坐》
Paul Cocksedge的《请坐》是一件充满动态和创新精神的装置艺术作品,它邀请行人在巨大的木质波浪上休息,或在波浪下方穿行。
这件作品即便置于繁忙的街道中间,也不会完全占用空间,展示了实用性与美感的完美结合,温和地融入城市环境,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装置艺术不仅仅是提供新奇体验和感知的手段,它通过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,参与塑造城市文化,影响着城市面貌的形成。
通过这种方式,装置艺术成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丰富了城市的视觉景观,还促进了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公众参与。
传统破圈,预见未来
东莞,这座闻名遐迩的制造业重镇,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。不再只是生产线的忙碌和机器的轰鸣,而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将“制造美学”塑造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。
东莞正将艺术与工业元素巧妙融合,推动当代艺术和潮流文化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在东莞的东南一隅,坐落着一个名为雁田的村落,这里孕育了一家名为东和的企业。东和,从工业中诞生,在制造中成长,如今正以实际行动为东莞的制造美学贡献力量。
东和,雁田村,东莞市
面对传统行业在转型、创新方面的挑战,东和依托装置艺术的反传统特性,以自身场域转化为实践的平台,既是为企业谋求新发展,也是为众多的传统中小企业做示范。
东和的工业艺术空间,以“工业之茧”为主题的展览,将工厂中那些曾被忽视的机械和材料,通过装置艺术的手法,赋予了新的生命。冰冷的生产工具,变成了讲述东莞故事的生动艺术品。
这样的转变,不仅能让每一位工业从业者感受东莞的温度,也能让每一位路过的旅人体会这座城市的深度。
东和“工业之茧”装置艺术作品
“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”,这不仅是一句口号,它代表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和对东莞文化的自信。
来源于“虎门太平”公众号
东和工业艺术空间的展览,就像一扇窗,让我们窥见了东莞的另一面——一个充满活力和特色的制造美学艺术之地。既有工业的力量,也有着艺术的魅力,两者共同绘制出东莞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未来画卷。
- 2025-07-23
- 2025-07-15
- 2025-07-10
- 2025-07-01
- 2025-06-20
- 2025-06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