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访003丨东和创始人罗醒亮-短视频时代,用工业风抓住年轻人的心
今天的主题是探讨年轻人与工厂的距离感。
以下内容源于对罗醒亮的采访稿的整理。

我参观过很多有代表性的商业项目,它们都喜欢采用老旧、破败的工业风格旧厂房。
比如泰国的曼谷emsphere,看到之后你会发现,虽说是商场但其实就是个未完工的工地;香港的M+博物馆以及日本的一些美术馆也都是用水泥建造,非常现代。
这种风格很受年轻人欢迎,它让人感觉到自然、舒服。
但很矛盾的是,年轻人喜欢工业风,却对真正的工厂始终保持着距离,不太愿意走进工厂。
工厂是一个讲究高效率和规矩的地方。
我看过一些工厂的招聘广告,福利是可以坐着上班。
我很惊讶,坐着上班竟然都成了福利,也怪不得现在的年轻人不愿进工厂。
在欧美国家,我觉得他们在工作场所的保护措施方面做得非常到位,比我们的办公环境还舒服。
他们会在站立工作的地方铺设专门的工业地毯,大部分的工厂还规定工人在现场必须穿专门的安全鞋,既安全又舒适。
比如我在德国看到的,工厂环境非常舒适、自然,给工人的待遇和尊重度都很高,但在国内,能做到这样的工厂并不多见。
我们现在正在建立的空间、以及整个工厂,都在努力改进舒适度的问题。同时,我们在服务企业客户时,也在践行更好地传递这种理念。
现在年轻人喜欢工业风,但又不愿意进入工厂,可能是因为工厂的体制或管理方式让他们感到压抑。
比如我们“工品集合店”的年轻员工,如果让他们去做生产线的工作,他们可能是为了谋生,而缺少了热情和向往。
而如果工厂能够给年轻人提供一种放松、舒适的环境,让他们愿意投入其中,说不定就会喜欢工厂了。
我们正在践行的,是尝试通过改造,让年轻人觉得工厂也可以是一个舒适、有趣、有创意的地方,在工作之余,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。
“工品集合店”采用了强烈的工业风设计,并且店里的产品,也都是工艺的延伸。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产品,但基本上是工厂的工业产物。
我们的发心是整个空间的设计,能够让别人感到很舒适,没有压迫感,并愿意待在这里。
也是希望通过营造这个氛围,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工业,感受工业之美,让工业慢慢走进年轻人的生活,因为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。


我觉得拍短视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。
我们一楼的“工品集合店”开了3年多,现在我们也做艺术策展,为的是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,对工业有更多理解和热爱。
而短视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媒介,因为它可以更直接地传达信息。
面对新事物时,我们不应该固守旧的思维方式。
在我看来,短视频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工具,更是一种创新方式,通过它,我们可以触达更多人,传播信息和理念,传递公司的文化。
如果我们还用传统思维在传统平台卖货,那就是被市场和社会推动,是很被动的。
而我们现在有底气去改变,那这种就是由内而破,是充满生命力的,主动迎接变化和被动接受变化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,每个人都在经历成长和变化。
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,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拥抱变化的方式,我们团队里的年轻小伙伴充满了积极性,愿意加班制作内容,而不是我要求拍视频而加班,这种积极性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。
通过拍短视频,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,这让我内心感受到愉悦,这样的自我转变真的非常有意思!我不断地去上课和读书,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。
拍短视频可能会遇到困难,比如作为新手的担忧和迷茫,粉丝不多,内容质量等问题,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,或者一个月、或者两个月、或者半年,坚持下去我相信是会看到成效的。
这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坐标,要拥抱变化,克服困难!


您会担心在短视频领域失败吗?
失败,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话题。
作为企业,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。
如果短视频失败了,实际上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。
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在意而导致,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的问题,拍短视频让我更加理解了这点,与一年前我们刚开始直播时,没有做好准备充分的情况不同。
拍短视频给我一个启示,就是如何转变思维。
我们当时没有抓住机会,错过了最早期的淘宝互联网时代。那时候,互联网流量还处于早期阶段,我们本可以通过更好的产品推广来获得更多客户。
就像当初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机会一样,面对新的变化,我们需要去理解现在的失败,并投入足够的重视。
我们是这段时间决定往内容方向发展的,对于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来说,转型为内容公司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。
可能走这条路会面临失败,但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舒适圈和积累而束缚自己,我们要勇敢地跳出来,迎接新的时代。
专访系列:
- 2025-07-23
- 2025-07-15
- 2025-07-10
- 2025-07-01
- 2025-06-20
- 2025-06-05